蔡旭
植物保护学院/植物保护专业
毕业去向:西北农林科技大学

收到保研录取通知的那天早上,我正在实验室解剖苹果枝条。刀片划开表皮时,褐色的病斑扩散开来,散发着淡淡的腐烂气息。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消息提示音惊得我手一抖,刀尖滑进了木质部,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苹果枝条上的那块斑痕,忽然想起两年前第一次走进实验室——那时的我和这颗苹果一样,带着某种不完美,却也在努力生长。
三年前,我以压线的成绩调剂到植物保护专业。报到那天,我站在学校门前,心里翻涌着不甘和失落。亲戚们听说我学的是“植保”,半开玩笑地说:“那是干什么的,研究花花草草能有什么前途,以后是不是教人打农药?”我只能勉强笑笑,心里却像被虫蛀过的叶子,蔫蔫的,没了生气。大二的植物病理学课上,学院老师带我们去果园实习。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观察苹果树——不是超市里光滑完美的商品果,而是生长在泥土里、带着斑点、虫孔和疤痕的真实果实。冯老师拿起一颗表皮皲裂的苹果,说:“病害不是缺陷,而是植物与环境对话的痕迹,每一颗长出的苹果,背后都经历了风雨和阳光的打磨。”我怔住了,低头看自己手里的那颗,果皮上有一小块褐变,像是被阳光灼伤的印记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或许我和它,都没那么糟糕。
大二那年,我进入了实验室,加入了学院的果树病害研究小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课题。我们的课题是基于生防菌球毛壳菌MG2及链格孢菌Aa-Lcht的免疫诱抗剂开发。
起初,我的任务很简单:经过10d发酵得到两种生防菌对应的发酵液。但渐渐地,我开始好奇——为什么不同的助剂最终导致的药效会不同?是结构的差异,还是环境的偶然?为了找到答案,我泡在实验室里,不断筛选不同的助剂。有一次,我在实验中发现,5%的丙三醇是两种生防菌的最佳增稠剂,与此同时,它还具备防冻剂的功能。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兴奋不已,连夜整理数据,第二天跑去和师兄讨论。他看完后笑了笑,说:“科研有时候就是这样,你以为的不可能,可能恰恰是研究的关键。”
决定申请保研时,我最大的焦虑是“不够完美”——我的成绩不是顶尖,科研经历也不算突出,英语水平也不是很好。就像果园里那些带斑点的苹果,注定不会被摆上精品货架。但师兄对我说:“重要的不是你的履历有多光鲜,而是你是否真的热爱你所研究的东西。”备战保研的过程像治理顽固的果树病害。我的科研基础是最大的"病斑",当其他同学已经发表论文时,我连实验报告都没法拿到高分。那个雨季,我每天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,裤脚永远沾着泥浆。笔记本上记满课堂笔记的间隙,是歪歪扭扭的“坚持”。当科创项目顺利结题时,那些苦学到深夜的日子,那些为等一个实验结果熬红的眼睛,都酿成了滋养梦想的糖分。有同学问我:“为什么选择研究苹果的‘不完美’?”我回答:“因为完美是市场的标准,但不完美才是自然的真相。”
现在,我依然喜欢在实验室里观察那些带斑点的苹果。它们有的被鸟啄过,有的因风雨留下疤痕,有的在生长期遭遇了病菌的侵袭——可它们依然长成了饱满的果实。保研成功,对我来说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段生长的开始。
那枝被我划破木质部的苹果枝条,最终被我做成了标本。褐色斑痕在透明的树脂里凝固,像是被时间封存的印记。我把它放在书桌上,每次看文献到疲惫时,就抬头看看它。它提醒我,生命的所有经历——无论是阳光还是风雨,无论是光滑的表皮还是斑驳的伤痕——最终都会成为成长的年轮。
而我的故事,才刚刚开花结果。